保羅提醒在羅馬的基督徒們,說:“妳們要知道這是時候了,正是妳們該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刻,因為我們的救恩,現在比我們初信的時候更近了。”(羅13:11)現代科學研究發現:很多時候,人的靈魂確實是處於沈睡的狀態。
其實,這是人養成某種習慣後常見的狀態,也被稱為“自動駕駛”。 這種狀態有它的益處,使人能一心多用、同時做多件事,例如一邊吃飯、一邊聊天,或者一邊聽音樂、一邊讀書等。然而,這種狀態也有其非常有害的一面,例如人被自動性思維控制、被各樣的情緒綁架或者很難改掉習慣性的語言或行動等,這時,人就處於失控的狀態。
對處於這失控狀態下的人,保羅有著清晰的描寫:“我…是屬肉體的,已經賣給罪作奴仆了。因為我所做的,我併不知道。我所願意的,我不去做;我所憎惡的,我反而去做。”(羅7:14-15;新漢語譯本)
實際上,很多人對自己的生命處於失控的狀態這個事實一無所知,靈魂沈睡、渾渾噩噩地活著。即使成了基督徒多年,有了不少聖經知識,生命卻一直保持屬靈嬰孩的狀態,成為屬靈的“巨嬰”而不自知。這就像撒狄教會:“名義上是活的,實際上是死的。”(啟3:1)也像老底嘉教會,認為自己是“富足的...什麽都不缺乏;卻不知道妳是那睏苦、可憐、貧窮、瞎眼、赤身的。”(啟3:17)。這是因為人的思想虛妄、陷入了自欺。
為了幫助弟兄姐妹們了解靈魂蘇醒這個題目,晨星覺醒中心出版了《靈性覺醒、靈魂蘇醒與靈命塑造》一書。[25] 本書分為七個主題。第一篇介紹已經在中國出版的三類靈性覺醒書籍:葛吉夫開創的第四道、托勒的靈性覺醒和一行禪師的正念(或:心智覺知),第二篇概述學術界對自我觀察、自我覺知和心智覺知的研究進展,第三篇比較基督教語境中的靈魂蘇醒及其與世俗靈性覺醒之分別,第四篇梳理聖經和基督教傳統中關於關註內心活動的教導,第五篇指出上帝造人的遠景、方法和決心,第六篇思想聖經中保羅指出的三種不同類型的人,第七篇論述自我覺知在塑造人品格方面之必需。最後,筆者在總結中提出:教會和神學院應該重視培養信徒和教會領袖的自我覺知,因為這是使人能夠成為基督門徒之關鍵。
本書試圖幫助讀者達到如下幾個目的。首先,加深對《聖經》的認識。作者從上帝造人的目的這個進路出發,借用魏樂德的VIM模式,解釋上帝的目標、決心和方法,使基督徒理解整本《聖經》啟示的上帝之造人計劃。其次,欣賞基督教會傳統的教導。作者挖掘天主教、東正教和更正教三大傳統中有關基督徒如何保持內心警醒的教導,指出這些教導在基督徒靈命塑造中發揮的不同作用。第三,反省自己的靈命成長。作者分析了聖經中的三種人,也將基督徒的靈命塑造分成三個階段,使讀者可以自行對照、診斷併反思。第四,了解自我覺知在靈命塑造中的重要性。作者的核心信念是:基督徒必須開發、提高、不斷運用併保持自己的自我覺知,才能將上帝的旨意落實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。第五,與現代靈性運動對話。作者比較一般性靈性覺醒與基督教的靈魂蘇醒,幫助基督徒看到上帝啟示之博大精深,併裝備信徒與周圍對靈性追求有興趣的人進行有智慧的對話,將他們不認識的上帝介紹給他們。第六,為神學教育提供新的課程。耶穌基督在世不僅是傳授知識,而是全方位地訓練門徒認識他。所以,神學院也應該在傳授神學知識之時,講授有關靈魂蘇醒和保持警醒的概念和方法,使未來的教會領袖成為醒著的人。第七,為神學和教牧學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課題。如今,眾多領域中的學者們都雲集於有關人類大腦和意識領域的研究,也與不同靈性傳統的人合作,基督徒學者也不能缺席、旁觀。作者盼望有更多的基督徒學生、學者們以謙卑的態度和堅定的信心,積極投身到這個領域進行研究,併將研究成果帶回教會,為基督的身體服務。